良夜

杂食、耐污、广布种,政斯非、亨泌等。CP滤镜30米,补药认真

沙丘咸鱼掩臭or防腐?

推测传说中与咸鱼同床共枕的遗体可能发生了什么


无意中看到: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礼记·王制》

作为坚定的无神论者,本人对遗体不太在意,但是为了给政斯去点毒还是值得翻翻书看看论文的。这句话让本沙雕意识到——被咸鱼包围着、拖着跑了半个中国的陛下······还没过期(这什么用词QAQ)

《史记》原文是这么写的: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九月,葬始皇郦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也就是说从沙丘病逝到葬入骊山陵墓,实际上只过了2-3个月。不仅没到天子的“七月而葬”,甚至连诸侯的五月都没到。

这说明了什么呢?

古人(特指有钱有地位的人)对尸身防腐非常重视,相信玉器防腐,于是有大量玉器陪葬,金缕玉衣之类的也是这个目的。《礼记》主要记载的就是先秦的礼制,既然已经有了数百年的传统,那至少有财力、物力的诸侯们在“葬”之前应该都有适当的防腐处理的,总不能在埋进去之前满屋子恶臭吧?不然怎么吊唁?

关于吊唁:

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左传·隐公元年》

如果完全没有防腐措施,那史书上大概会被记下无数笔“鲍鱼掩臭”吧。

有没有臭的呢?有啊,著名的齐桓公,因为儿子们打架,没人管咽气的老父亲,直到几个儿子掐出结果了,才给收尸······

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十二月乙亥,无诡立,乃棺赴。辛巳夜,敛殡。

······以乱故,八月乃葬齐桓公。

——《史记·齐太公世家》

 

跑题了_(:з」∠)_拉回来继续

 

以上,我们可以推测在秦之前就已经有一定的防腐措施。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现代科技考古已经证实骊山地宫土壤中存在大量的水银,可见陛下本人的确对防腐很在意(水银这个东西古代不太好弄到那么大的量,目前发现的帝王陵墓好像也就这一位能用水银),应该也让人进行过各种试验,按照李斯各处刷存在感的状态来看,很可能是经手人。研究了这么多年,事到临头,就把人礽车里等臭了,直接出个应急方案——上咸鱼?

参考现代尸体保存,我们从技术上推测一下古代的可行方案:


1 埃及木乃伊。沙漠干燥环境,环境标准无法达到;得处理内脏等易腐部分,不符合中国人习惯。划掉。

不过缠绕还是有的,士大夫入殓都会穿三层衣服,蒙面、塞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直接和空气的接触:

商祝掩,瑱,设幎目,乃屦,綦结于跗,连絇。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设韐、带,搢笏。设决,丽于腕,自饭持之,设握,乃连腕。设冒,櫜之,幠用衾。巾、柶、鬊、蚤埋于坎。——《仪礼·士丧礼》

译文:商祝先用巾蒙住尸面,次用新丝绵塞住死者双耳,再将蒙面之巾系好;继而系上屦带,于脚背处将两屦系在一起。接着为死者穿上三套衣服,贴身之衣不算在三套之内。系好大带,插笏板于带之右侧。又套上右手大拇指套,并用握手丝带将其联结于臂腕,于手背上打好结。用“冒”套好尸体,盖上衣被。然后将布巾、浴巾、祭勺、修剪而得之乱发、指甲等统统埋于坎中。

 还有金缕玉衣、丝缕玉衣等包裹的严严实实.....我记得博物馆里看见的连某部位都专门做了凸起来的地方套上.....


2 殡仪馆冷藏。零下20℃,只要出得起钱,扔个几年没问题,就是面色煞白、嘴唇青紫比较吓人。古代到不了零下20℃,但是早在先秦就有冬天储存冰的习惯了,还有“冰鉴”这种东西放冰。

宋高承《事物纪原》云:“《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

《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郑玄 注:“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诗经·豳风·七月》

方署,阙地,下冰而床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虽然出门在外,但天子和丞相同行的队伍,去沿途地方官府要冰还是不难的吧?而且夏日很有可能本来就有用冰需求。


3 泡福尔马林。难闻、易挥发,而且秦显然没有。划掉。


4 腌制,能保存挺久的。见于某些凶案·······不过古代还真有位天子被做成腊肉了:

契丹主至临城,得疾;及栾城,病甚,苦热,聚冰于胸腹手足,且啖之。丙子,至杀胡林而卒。国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六卷·后汉纪一》

辽太宗耶律德光,死在远离都城的地方,太后要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正值酷暑,国人没办法,把尸体剖开(血和内脏弄掉),用了数斗盐做成腊肉才给带回去。

5 密封。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利用曲颈甑肉汤实验证明了腐败来源于微生物,虽然尸体上本身有大量微生物,但是密封之后,棺椁内空气耗尽,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存(厌氧菌代谢产物大多有毒,一定量后也会死亡)。如果找到高密度的木料,密封好的话,腐坏应当可以停在比较轻的阶段,加入耗氧剂效果会更好。就算里面臭了,密封的好,外面也闻不到(´-ω-`)。汉以及之前存在黄肠题凑,秦公一号大墓就有,古人对木料应该有过一定的探索。

 

此外,古人(天子、诸侯这种)还有用酒、香汤给尸体沐浴的习俗,也有一定的清洁效果,减少体表细菌:

王崩,大肆,以秬鬯渳;郑司农云:“大肆,大浴也。杜子春读‘渳’为‘泯’。以秬鬯浴尸。”玄谓大肆,始陈尸,伸之。○渳,亡婢反,杜音泯,亡忍反,李亡辨反。

[疏]注“郑司”至“伸之”

○释曰:先郑与子春所解,皆不释“肆”字,故后郑就足之。特解肆为“始陈尸伸之”者,肆,训为陈、为伸故也。必用秬鬯者,以死者人所恶,故以秬鬯浴尸,使之香也。《大祝职》云:“大丧,始崩,以肆鬯渳尸。”《小祝》又云“大丧赞渳”。彼二官已掌之,此言之者,察其不如仪也。

——《周礼注疏·卷十九》

 

讨论完技术,我们回到沙丘的记载: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官者辄从辒辌可诸奏事。——《史记·李斯列传》

陛下去世之后,丞相把人放在了“辒辌车”中,辒辌车”是什么呢?

博物馆有出土模型(可以百度一下图片),大约是一种卧车,设有帐幔,上开窗子,可以根据气温开闭,使车内或温或凉,所以称之为“辒辌车”。(相当于空调软卧?)应该是最合适的保存场所了......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在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葬。”颜师古注:“辒辌,本安车也,可以卧息。后因载丧,饰以柳翣,故遂为丧车耳。辒者密闭。辌者旁开窗牖,各别一乘,随事为名。后人既专以载丧,又去其一,总为藩饰。而合二名呼之耳。”

后来也做丧车,霍光去世后就装在这种车里,不知道是因为陛下躺过还是因为有利于尸体保存······

结合李斯可能拥有的资源,陛下驾崩,秘不发丧时可行的遗体处理方式:

(肯定有处理的,不可能直接扔着等臭,非常不利于保密。直接上咸鱼的问题不是塑料,是ZZ。齐桓公的先例还挂在那儿呢,六七十日尸虫都爬出门了,还爬不出你这个车?)

1 病重的时候就准备着,物色好合适的木材。(借运食材/献宝等运进来)

2 弄点酒/香汤先洗一下,涂上香料。(假装正常沐浴)

3 穿上多层衣服,裹紧,耳朵等的地方用丝绸之类的塞好,面部、手部包裹好,鞋袜弄厚点。

4 放进准备好的棺里,在棺内点一盏油灯(消耗氧气,可能来自试验经验),用滴蜡等方式密封。外部继续包裹。回咸阳之前都不要打开了。

5 到各地官府要大量冰块放在辒辌车里,给环境降温。(正常消暑必备)

6 应该不会有意外,这才两个月就葬骊山了,周天子七个月也没听说臭了呢。就算有意外·······谁家天子运咸鱼放自己座驾里?一石鲍鱼,就120斤,也不够给队伍里每辆车都塞到臭气熏天吧?

(搞CP时间:

微糖场面:脑补一下丞相从脑海中调出从前的试验成果,亲自/指挥人给陛下做防腐。最后一次抚遍熟悉的身体,回忆从前。

虐心场面:贴身感受生命流逝、变冷、僵硬、再软化、亲自将陪伴了大半生的人封入黑暗······坐在冰块旁边看着冰冷的棺木,亲手写下赐死扶苏的诏令······

我有毒_(:з」∠)_)

技术部分胡说八道过去了,再仔细分析一下情理:

皇帝驾崩在外,秘不发丧是常规操作,何况沙丘离咸阳太远。

“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这句就不太现实,从7月到9月,除了李斯、赵高、胡亥和五六个宦官,其他人都是在辒凉车外奏事,宦官答复。整整两个月见不到皇帝,同行的官员能有不起疑的?(除非出行的时候陛下还能在车里玩失踪真人,或者一天到晚就见李斯一个外臣······磕CP的时候我倒是不介意,但是·······)而且车里散发着臭味,陛下也不是猝死,病的有时日(除非搞事情三人组从陛下病倒开始封锁的消息,然而蒙毅之前就因为陛下病倒折回会稽祷告山川去了)。

咸鱼肯定是掩不住的,除非随行的其他重臣都是傻子,或者丞相真·一手遮天,再或者他们是同谋。

(《史记》记载的沙丘之变文本中逻辑上的漏洞挺多的,这也算是一小点吧。坚持不懈ing)

————————————————

诸侯殡期并不完全按《礼记》所述,但大体上规律相近:“天子停殡七月, 诸侯停殡五月或三月, 大夫、 士停殡三月或两月。”

可以参考这篇论文:《春秋诸侯的殡期

评论(27)

热度(258)

  1. 共29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